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

【無所遁形?我們只好藏得更深】


心理諮商難能可貴之處,就是能在這個時段中毫無顧忌的讓內心最深層、最痛苦、最黑暗的事情宣洩出來,表達出來後才有轉圜的空間、與正向轉化的餘地;而這些負向情緒每個人都有,只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早被隱藏起來,因為社會不接受這些事情,而越不接受,我們就藏得越多、藏得越深。



情緒終究要釋放出來的,沒有出口,它就自己找洞鑽,鑽到了刀子、鑽到了硫酸,就成為新聞頭條,然後這個社會再去指著他們說,「你看,都是因為你有憂鬱症。」接著精神疾病又會再被貼上妖魔化的標籤。

「當一位校長洩露輔導室的學生資料,這不只是對學生的冒犯,更是在貶抑諮商心理學輔導工作。」為何校長有權洩露死亡學生的求助記錄?(資料來源:2015/08/15蘋果即時論壇)

我們都有得意失意時,重點是要找對方向表達出來。刻版的日常很少有機會提供表達脆弱自我的管道,諮商室內則提供這麼一個環境,讓人足以覺得安全、放心之後,悲傷才能湧現、憤怒才得以釋懷。

如果今天這層保密的支柱崩解,不管是精神分析、心理諮商、學校輔導等必須揭露私人資訊、內在情感的工作也將隨之塌陷;我們對輔導室失去信任、我們對心理師失去信任、我們對本來應該保護學生的校園失去信任,慢慢的,我們也將失去對權威、對社會制度的信任。

調查是一回事,公開私人資訊又是另一回事。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說出去──尤其是和原本關注的焦點不是很相干時;也許這次的事件中間經過許多討論與商談,才做出如此決定。但如果是為學生好,就結果來看,如何拿捏好「需要公開的資訊」與「個人份內的事」的界線的確是需要再多思考的。而這個標準最好還是回到我們助人工作的守則:以當事人的福祉為最高優先。

參考資料:http://goo.gl/J9pVdm
圖片來源:https://goo.gl/I0t0e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