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

【心理師會因為同理個案而跟著跳樓嗎?】


本文刊載於泛科學網站
http://pansci.asia/archives/86895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「聽到那麼多難過的故事,你應該需要很多時間排解情緒吧?」A朋友問。

「每天要承擔那麼多痛苦的事情,你也過得很痛苦吧?」B朋友言。

「接到好幾個自殺的個案後,你會不會被影響,也變得很悲觀想自殺啊?跳樓的話要和我說喔!」我的天兵好友如是說。

自從進入這行後,很多親朋好友會好奇,心理師是否容易被個案影響內心狀況,難過跟著難過、痛苦跟著痛苦,被搞的整天心情憂鬱想死之類的。

我得承認,如果用心體會個案的處境,必然會感到悲傷難過。我們也是人,不管有多少專業能力技巧,肯定會被他人的情緒影響,跟著哭笑。

「所以是會囉!?!」,媽妳別急。

最近因為朋友在寫論文的關係,順耳聽到一個很棒的概念,剛好可以有效回答這個問題,這也澄清了我很樂意成為一位心理師的原因。

的確可能在會談過程中,因為同理個案的創傷經驗、或是看見聽見個案滿目瘡痍的童年、又或是個案無意間吸收進加害者的特質,又在會談室內展現出來,進而讓會談者經驗到侵略性的態度;這些專注在個案身上的創傷經驗,導致心理師內在感覺、想法、自尊等等的改變稱為「替代性創傷」(Vicarious Trauma)﹝1﹞。
source:Michael Dorokhov

但近年又有學者提出一個有趣的概念,稱為「替代性復原」(Vicarious Resilience) ﹝2﹞。這個過程講述助人者會因為專注與同理個案面對挑戰、克服困難的經驗,也同樣讓助人者的內在心境產生改變,得以重新審視自己看問題的角度,並且變得較有能量、希望,與視問題為一個可以克服的困境。

同樣這則文獻中,他們訪談1位精神科醫師與11位心理學家,均在綁架、流離失所、與政治迫害的受害者領域工作1年到18年不等。其中的助人者分享到,藉由觀看個案克服困難的堅韌彈性,也讓我們更加勇敢、智慧地面對自己的生命:

「你開始定義問題意義的角度不再相同……這項工作會產生正向的改變,讓你變得更能隨機應變、較少懼怕感、更有活力、更堅毅果斷、更主動,並不斷熱切地檢視自己。……你會反問自己,怎麼沒能處理好自己的議題?換句話說,你發展出你的潛能。」

這是令人感到很有希望的一種觀點。個案和心理師一同開心、一同難過,而且也是一起成長,與學習到如何成長;這源自於彼此關係的深厚程度。在一個相互尊重與信任的關係之內,一旦能夠體會對方的痛苦,就也勢必會被對方的堅毅所打動、轉化、與療癒。這是改變彼此內在運作的過程。這個過程是會超越晤談室內,並擴展到個人生活當中。

所以,的確會有些傷痕殘留在「心」上。但很棒的是,如果我們持續真誠地貼近另一顆心,陪它一同度過那些幽暗孤寂的時刻,你也可以見到它們耐心縫補修復的過程。然後,在某個接完個案的疲憊夜晚,你可能突然意識到,自己不再為了某種程度的情緒波動自我責備、或醉倒在諮商文獻前。

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說,助人者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,他自己其實是最大的獲益者。因為走過一段旅程後,雖然有些痛苦、有些淚水。但我們獲得更多希望感,變得更樂觀,也被個案身上的力量所鼓舞,而使用類似這樣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生活中的困境,並對個人生活有極為正向的改變﹝3﹞。

一次又一次,每次遇到不一樣的事件、不一樣的歷程,每次對生活都又有一種新的看法。然後,你就有了很多觀看世界的不同角度。每次結束,都會變得再成熟一些。

就像投射測驗中,我經常會畫出有數道刻痕、卻又茁壯的大樹。那似乎代表著一個能真正看到、並走過許多困境的人,終將成為一個成熟且穩重的個體。對助人者、對個案、對所有「人」都是。



更多相關資訊可參考作者粉絲頁標註自由 – 寫給自己的心理筆記


參考資料:
McCann, I. L., & Pearlman, L. A. (1990).Psychological trauma and the adult survivor: Theory,           


本文刊載於泛科學

    therapy, and transformation (No. 21). Psychology Press.
Hernández, P., Gangsei, D., & Engstrom, D. (2007). Vicarious resilience: A new concept in work 
    with those who survive trauma. Family process, 46(2), 229-241.
Hernandez-Wolfe, P., Killian, K., Engstrom, D., & Gangsei, D. (2015). Vicarious resilience, 
    vicarious trauma, and awareness of equity in trauma work.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,     
    55(2), 153-172.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